问答媒体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回复: 1

说说天涯的那些神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将走向何方 ...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2-3 20: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方式微,皆因失去强大之工业

一、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国际地位
回溯历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徒有战胜国之名,却无有战胜国之实——一战结束后,山东权益被日本攫取;二战后中国外蒙和东北的权益被美国处分给了苏联。这些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工业实力不如人、综合国力不如人,用二战前夕的数据做对比就显而易见了:
美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38.7%;
苏联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17.6%;
德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13.2%;
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9.2%;
法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4.5%;
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0.3%。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二战前夕中国的工业实力无比孱弱,有限的工厂大多属于纺织工业,而重工业几乎为零,从小到铁钉,大到飞机、坦克、战舰基本依赖进口。当时的中国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既无力保障国家安全,又无法支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法则下,自然饱受欺凌,即便是中国的国家主权也被列强视为可以随意处分的对象。
正是因为自 1840 年以来,因工业实力不如人而备受欺凌的百年国耻,促使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重工业有着极大的热忱,即便是节衣缩食,忍饥挨饿也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1949 年,中国是一个满目疮痍、贫穷弱后的农业国,1976 年,中国成为了拥有齐全工业体系和“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尖端武器装备的世界第六工业国。中国借此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获得了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国际强权平等对话的地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近几十年来西方大张旗鼓地“去工业化”,以及东亚国家竭尽所能发展工业,使全 球出现了“北美——西欧——东亚”三大工业中心,这导致过去一国独霸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全球政治舞台上,东亚国家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政治格局也发生了从冷战期间的“两极对抗”,到后冷战时代的“一超多强”,再到如今的“北美——西欧——东亚”三足鼎立时代——各个国家国际地位的变迁,说到底还是由工业实力所决定的。
二、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经济的持续繁荣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
由于农业受制于相对有限的产出,在三个产业中,工业是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对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稳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经济一落千丈,中国经济异军突起,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其根本就在于 中国高速增长的工业实力。德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欧洲的领导权,特别是在欧债危机后,掌握了处分他国国家主权的权力,也是源于德国强大的工业实力。若没有强大的工业,虽然可以依靠出售自然资源,风光一时,但无法风光一世。
依靠出售本国资源,阿根廷在 20 世纪初就是比较富裕的国家。上世纪 70 年代又得益于日本经济崛起,对原材料 的大规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铁矿石、石油、大豆的价格飞涨,支撑起了阿根廷的经济繁荣,阿根廷甚至一度步入发达国家门槛,但随着日本对原材料需求的饱和以及日本“失落的二十年”,阿根廷的经济随之遭受重创,加上民粹主义和国内政客的短视,使阿根廷成为全球唯二的,从发达国家“转型”为发展中国家的笑柄(另一个是南非)。
圣胡安产区—阿根廷的“富裕之港”
巴西对比起阿根廷而言也是难兄难弟,一方面因为资源出口受日本经济发展形势而跌宕起伏;另一方面开放市场化改革,使本国工业受到国外产品的严重冲击,制造业在巴西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由上世纪 80 年代的 29%,萎缩至现在的10%左右,使巴西永远地丧失了搭载工业化末班车的机遇。
三、西方衰弱在于“去工业化”
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将淘汰的产能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一方面铸就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 迹,同时降低了本国因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失业人口则向服务业转移,并大力发展“钱生钱”的金融业,创造了近乎于天文数字的虚拟经济。
西方国家的这些举措曾经一度被视为明智之举,甚至是很多国内经济学者所无比推崇的,有的学者还献计献策要求 中国效法。
但事到如今,“去工业化”危害尽显。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曾经的全球霸主给予子孙们留下了异常雄厚的家底,虽然在数次败家之后,依旧有罗尔斯·罗伊斯等一批技术底蕴深厚的老牌企业。
但在伦敦金融城的灯红酒绿之下,难掩英国工业衰败的现实——作为建设全世界第一条铁路的国家,居然无力更新自己的铁路网络,不得不求助于中国来建设高铁;作为老牌工业强国,本国相当一部分通信网络建设居然由中国的华为、中兴等通信公司包办,甚至连英国议会都采购华为的产品;作为曾经的世界霸主,居然在民用核电技术方面缺乏建树,不得不求助于中国和法国的技术支持......
当英国遭受金融危机和欧债风暴影响之时,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询问经济成功的秘诀,默克尔悠悠地回答: “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作为曾经的世界工厂,美国也饱尝“去工业化”的苦果,国民经济在钱生钱的金融游戏下,越玩越虚弱——在低端工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后,造血能力日益匮乏,完全是依靠美元霸权在全球吸血和一些高端工业在支撑。从工业转移出来的人口则进入服务业,而作为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服务业,也是分为高端服务业和低端服务业,前者主要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医疗、教育等需要专业知识的服务业岗位,收入较高,门槛也高,而且就业岗位较少;
而低端服务业则大多不需要多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门槛低,但收入偏低。而社会的中间阶层——蓝领工人则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消亡,这一方面加速了美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筑起藩篱,激化了阶级矛盾;另一方面导致美国精神沦丧。
曾几何时,勤劳、勇敢、自信、自强等中国人拥有的优异品质,美国人同样拥有——今天西方人感慨于中国高效率的基建能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和 100 年前欧洲人感慨美国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帝国大厦如出一辙,正是这种精神使原本落后的美国成为世纪头号工业强国。 而随着“去工业化”,大批工人失业,而美国金融业者、会计师、律师、医师的教育成本和门槛异常高,这些岗位的稀缺性和专业性造成子承父业内循环的情况非常普遍,阶层 流动趋于停滞。
教育不再能改变普罗大众的命运,对家庭而言也成为负投资,这直接导致反智主义盛行,人口素质下滑,犯罪率飙 升(美国人口占全世界 5%,监狱中囚犯数量却占全球囚犯总量的 25% ),进而又激化了国内种族问题、非法移民问题等潜藏的矛盾......
在勤劳无法致富,在教育无法改变人生命运的情况下,原本充满正能量的美国精神,必然被奢靡主义、享乐文化、嘻哈文化所取代,使美国的精英阶层可以世袭罔替,永远高高在上,而平民阶层只能随波逐流,逐渐沉沦。
正是“去工业化”对美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为挽救美国的颓势,奥巴马着手大张旗鼓地搞“再工业化”——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国情咨文中提出“让美国成为新增就业和制造业的磁场”,鼓励制造业回流,其目的就在于力争用强大的工业振兴美国。
而特朗普政府更是强力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计划,甚至不惜使出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要对以美国市场为主的海外制造企业和基地设在外国的美国公司征收高达 35——45%的关税和罚款,另一方面,对投资或回流美国的制造企业,联邦、州、市、镇政府在土地、税收、公共设施服务等方面给予巨大的优惠,以撬动制造业回流美国,重塑美国制造业全球霸主的地位,削弱竞争对手的实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5-4-29 10: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个帖子,下班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问答媒体

GMT+8, 2025-9-18 04:03 , Processed in 0.0847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20, LianLia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