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业对国家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由于农业受制于相对有限的产出,在三个产业中,工业是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对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稳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早在 2010 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一举完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中国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的夙愿。就在国人完成初步工业化的历史成就之时,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人将工业与血汗工厂相挂钩;一些人甚至将工业视为必然被历史淘汰的产业,提出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搞“去工业化”。
那么,工业真的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是必然被历史淘汰的产业么?
列强崛起,皆因强大之工业
一、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国
英伦三岛孤悬海外,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英国的贵族都以会说几句法语来彰显自己的高贵,英语在欧洲大陆更被视为下等人的语言。而工业革命的到来却给原本被边缘化的英国一个咸鱼翻身的机遇。
1733 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将织布效率提高1 倍。1764 年,织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将纺纱效率提升 15 倍。1785 年,工程师埃地蒙特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将工作效率提高了 40 倍,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被机械化大生产所取代。而随着纺织业的兴起,对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仅仅用于矿山抽水的蒸汽机经过改良后被用于纺织业——1784 年英国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纺纱厂。之后,蒸汽机又 被应用于冶金工业、铁路运输、蒸汽船等领域。到 1825 年,英国已有蒸汽机 1.5 万台(37.5 万马力),从矿山到工厂,从陆地到海洋,到处是机器在轰鸣,到处是机器在转动,到处是机器在奔驰......
至此英国不仅在纺织业基本摆脱了传统手工业的桎梏,实现机械化,还在交通、冶金等诸多领域实现了机器对人的 替代。至 1850 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 39%,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 21%。当英国人以鸦片战争轰开满清王朝国门之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更要看到为坚船利炮提供支持的工业基础,而这正是 19 世纪红衫军打遍世界无敌手的物质保障,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基石。
二、德国因强大的工业实力具备挑战旧有国际秩序的能力
德国工业化比英国晚了 50 年。在 1830 年,德国的工业人口占比不足 3%,依旧是一个农业国,加上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些因素使德意志人成为欧洲的三等公民而备受欺凌,以至于 19 世纪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海涅感慨,“陆地属于法国人和俄国人,海洋属于英国人,只有在梦想的空中王国里,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无可争辩的”。直到 1834 年,在李斯特等学者的呼吁下,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德意志国家才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至 1846 年,关税同盟的各德意志诸国已有 313 家纱厂和 75 万枚机械纺锭,拥有蒸汽机 1139 台(2.17 万马力)。至 1848 年,德意志诸国铁路线总长达 2500 公里。
随后,德意志国家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钢铁工业蓬勃而起,涌现出鲁尔工业区、萨尔工业区等工业重镇。至 1870 年,德国蒸汽机动力达 248 万马力,煤产量达 3400万吨,生铁产量达 139 万吨,钢产量达 17 万吨,铁路线长度 18876 公里。
至此,德国工业一举超越法国,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 13.2%,而这也为普鲁士在 1871 年普法战争中取胜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法国、中国等国家的战争赔款,德国工业实力实现跨越式 发展——至一战前夕,德国城市化率达到 60%,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 15.7%,钢产量是英国的 2.26 倍,发电量是英国的 3.2 倍,铁路里程达 60521 公里,是英国的 90%,煤炭产量为英国的 95%,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国。雄厚的工业基础也成为德国敢于挑战英国霸权的底气所在。
三、美苏因强大的工业奠定战后国际新秩序
1800-1850 年的美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北方的工业以食品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同时也出产木材、矿产等原材料;南方则是种植园经济,农场蓄奴,种植棉花、茶叶、粮食。
在南北战争后,美国同德国一样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加上美国拥有比德国更好的发展潜力——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使美国工业得到爆炸式增长——从 1868 年到 1880 年,美国钢铁产量以年均 40%左右的速度增长,至一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工业总产量的 32%,钢、煤、石油和粮食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至二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占全球工业总产量的38.7%。而这正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平均每两个月建成一艘舰队航母,每年产 4 万架飞机,2 万辆坦克的根源所在。一战前夕,俄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 8.2%,虽然貌似工业实力不俗,但工业产值中很大一部来自外国投资的轻工业,本国重工业只占全部工业的 1/5,也正是因此,俄国被称为“泥足巨人”。
在一战中,俄军装备大幅逊色于德军,局部甚至出现了3 名士兵共用一只步枪的情况。在苏联建立后,特别是在斯 大林的钢铁工业化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迎来了高速工业化的时代,至二战前夕,苏联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 17.6%,而且工业结构以军工、重工为主体。
正是依靠强大的重工业,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了 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4.4 万架飞机,并最终打赢了卫国战 争,与盟军在易北河会师,和美国一道重新划定了战后国际秩序。 |
|